张华庆大书法艺术 · 学术研究谈

 

张华庆:别署清园、津申、闲意室主人、九盦等,上海人。1959年10月24日出生。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第二、三届副院长,《中国大书法》丛书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硬笔委副主任、 七届艺术部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连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大书法协会永远主席,香港书法协会顾问,香港硬笔书艺会艺术顾问,香港硬笔书法艺术协会名誉主席,中硬书协香港女书法家协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大连民进开明画院荣誉院长,韩国碑林博物馆荣誉理事长,日本国艺书道院顾问, 日本北九书道祭典委员会海外名誉顾问,张华庆大书法艺术馆名誉馆长。

  先后受聘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教授、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教授,辽宁省社科联咨询专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分院荣誉教授,中州大学客座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兼职教授,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四川民族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兰州财经大学客座教授,渤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重庆移通学院客座教授, 浙江万里学院客座教授,辽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福建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客座教授,泉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荣誉导师。当选《书法》杂志2006年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2023首尔国际双年美术大展最高大奖“国务总理颁优秀作家奖”。

 

行草书  无限风光在险峰  作品尺寸240×60cm

 

隶书   约恕俭敬   作品尺寸136×34cm

 

张华庆大书法艺术·学术研究谈

行草书  惟吾德馨  作品尺寸136×34cm

 

    张华庆先生是一位以气胜的书家。看他的作品,你可以感受到一股磅礴的浩然之气扑面而来。如果你接触到他的人,你便可以理解他的这种浩然之气乃是发自内心的,来源于生命和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是其本性的自然流露,与故作豪放者有天壤之别。张华庆书法艺术的珍贵之处即在这里。

    华庆出生杏林世家,而他自幼即钟情书画。可能正因为这种背景,使得他一开始对于书法,就不仅仅著眼于“技”的层面, 而有著“技进乎道”的超越性思考。如果说这种超越性思考一开始是朦胧的、不自觉的、潜意识的,那么,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对于艺术理解的深化,这种思考就变成了有意识的艺术追求和风格选择。书家对于风格的选择和培育,是其艺术事业 的起点和基石,选择对了,其事业就成功了一半。

    张华庆必然会选择二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王铎,也必然会选择《张迁》《乙瑛》《好大王》和伊秉绶。他的选择既符合自己的性格禀赋,亦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因此他是成功的。经过多年的潜心酿造,他已经将采集来的各种原料化成了带有个人风格芳香的美酒佳酿。他的行草书,放达恣肆,誉勃沉雄,如高天行云,春风骀荡,如长江放舟, 一日千里,有摄人心魄的非凡气势。如果你面对的是一款盆景,或一处精巧的江南园林,可能会斤斤于一块奇石、一丛花草的位置是否合适, 然而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还会有那种感觉吗?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著张华庆的书法仅以气胜而乏韵致。事实上, 书法史上那些以气胜的书家,无不有其独特的韵致。如颜真卿向心式的内敛结体,黄庭坚提按丰富的用笔以及王铎用笔的方圆兼济、 顿挫分明,等等。张华庆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在用笔、结字等方面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仔细观其用笔,入纸果决,行锋狠鸷, 提按有致,杀字甚安,其创作的热情在高度技术化的程序中得到有序的释放,从而表现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所应有的技巧能力和心理素养。其中回锋的运用和边实中虚的内敛式结体尤具特色,华庆的线条飞动宕逸,极具神采和动势。然而他往往以末端回锋加以节度,而不使飞宕的气势逸出太远。换言之,张华庆对笔势聚散的关系把握得非常准确。对结体的处理又是一例,一方面张华庆宗法黄庭坚,多用长枪大戟式的长笔画,和纵逸的气势相结合,从而形成纵逸宏阔的结体格局。然而另一方面,他又采取了颜真卿的内敛体势,中宫虚宽,四周紧结,笔画呈向心式分布,尤其是收束的笔画,明显呈向心式弯曲。顿子斌博士指出,张华庆的笔画多作弧线,这正是其内敛式体势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张华庆对于气韵、纵敛、收放、聚散关系的把握十分用心、独具特色。他非常清楚一个道理,高超的艺术境界都是在追求对立统一的平衡,都是在戴枷锁跳舞,都是既能造险又善于破险。明乎此,你就能理解张华庆艺术风格中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 你就能理解他在追求雄放气势的同时,也会去师法米芾、董其昌。

    张华庆的隶书是他书艺的又一座丰碑。其取法路径颇为独特:他在《乙瑛碑》的基础上,把伊秉绶的生拙厚重和郑谷口的飘 逸轻灵结合起来,这种设计本身就极具特色,而且极富挑战性,因为这等于在方寸之间,把冰火两重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看来张华庆在这方面是花了大功夫,下过大力气的。因为他居然能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结合得如此和谐统一,自然得体,举重若轻。让读者再一次见识到张华庆把握轻与重、拙与巧、虚与实诸种关系的平衡能力。窃以为华庆的隶书较之于其他书体更具挖掘的潜力。

    华庆是一个书法艺术的全才,不但诸体皆能,而且在篆刻、刻字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其篆刻作品笔者所见不多,仅从有限的作品来看,华庆的印风简净朴拙、平直古厚,大率汉将军印一路,此当为学印正途。其刻字作品则意蕴深遂、刀法简净、画面 生动丰富,各种书体、手法的结合也颇为自然,充分说明华庆对这种新兴艺术具有很高的悟性和把握能力。

  传统书法理论十分注重“字如其人”,这一点在张华庆的书法艺术中也能得以充分的验证。华庆其人和他的书法一样,有一股英雄豪气,与他交往,都会有一种“如沐朝阳,如坐春风”的感觉。深远的视野、博大的胸襟、过人的智慧、独特的人格魅力, 正是华庆在艺术和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摘自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中文《英雄浩气大江东——张华庆书法艺术简析》

 

草书   王稚登 《立冬》  作品尺寸180×45cm

 

行草书  谁持彩练当空舞 作品尺寸240×90cm

刻字作品  闲云野鹤  作品尺寸45×45cm

张华庆,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身材魁梧,性格豪放,襟怀高远, 行事以身作则,雷厉风行。他不仅在事业上实现了组织上的大一统,而且在艺术上倡导“大书法”理念:以汉字为载体,包含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篆刻以 及刻字艺术等,并举共行,弘扬光大,逐渐开创了新局面!没有大心胸,创不了如此大事业!不是大手笔,写不出如此大文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词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豪放派则格调高昂,意境 开阔,如苏东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婉约派则音律精严,情调优雅,如李易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另有一种阴柔美。华庆兄书法,无论正、草、隶、篆、行,都笔画厚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读其书法,如同读李太白诗、辛稼轩词,豪迈、奔放、痛快! 无疑地属于书法中的豪放派!

摘自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学术顾问沈鸿根《天风海雨——张华庆书法艺术漫读》

草书  笔歌墨舞  作品尺寸180×45cm

 

行书  白居易  《问刘十九》  作品尺寸136×68cm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古代哲学家的重要思想,即所谓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然后运用科学道理付诸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把“知” 和“行”统一起来,即为“知行合一”。而“天人合一”则是说自然与人为、天理与人道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只有奉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理论,以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方可成就大事业。张华庆先生就是很好的明证。

  “打铁需要自身硬”。作为书法界的领军人物,首先应当是德才兼优的书法家,更应当是知行合一的社会活动家。张华庆先生坚持不懈地强化自我,熔古纳今,软硬兼修,以致德艺双馨。没有宽博的学识, 何以有典雅的佳作?没有虔诚的信仰,何以有质朴的逸品?不养天地正气,何以有壮丽的篇章?不承先贤文脉,何以神采飞扬?拜读张华庆先生的书作,“翩若游龙,宛若惊鸿,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无不凸显了文人的情操,学者的意韵, 侠士的气概,君子的风范。“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正是他人品与书品的真实写照。

摘自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省出版总社(现山东出版集团)编审李岩选

《领军张新帜弄潮唱大风——大书法领军人物张华庆其人其书》

 

行书  惟大是真联  作品尺寸180×45×2cm

 

草书  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摇雨至柳如烟  作品尺寸240×60cm

 

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如其人,的确如此。品读张华庆先生的书法作品,会感到扑面而来的一种高贵、正大和豪迈气息,然而,气胜却不乏韵味,正如其人。张华庆先生书法中的贵气具体表现为:一是不去过多地炫技,只是运用简洁平实的技法作为表现手段;二是隶、行、楷书的结体多取正态;三是基本线条中萃取了汉隶中的雍容与古雅特质。作为艺术家,不论生活的境遇如何,总改变不了追求自由的天性,所以,在张华庆先生的作品中,贵气却不乏的率真。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为一种正大气象,其中行草书格局最大,隶书格局最正。他的行草书脱胎于他的行书,是典型的以草书笔势来写行书的案例,颜字的宽博, 草书的性情,构成了他行草书的格局和气象一极;在汲取傅山、王铎行草书笔意的基础上,再融入王羲之、苏轼行草书的意蕴情调,构成了他行草书意蕴和 趣味一极。他的隶书初习《乙瑛碑》《张迁碑》,根植汉隶,得方正敦古之气;后习伊秉授、郑谷口,出之清隶,得宽博率真之意。他的楷书以唐楷筑基,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颜真卿楷书式的宽博与平正和欧阳询楷书式的紧结与 怂峭等特征。草书之率情、隶书之古质、楷书之严整,构成其书法的基本特征。

十几年来,张华庆先生一直耕耘在中国硬笔书坛,已经树立起纵横捭阖式的形象,他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中所显露出来的豪迈之气具有超强的感染力,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品读他的行草书法,就能想见其挥运之时,亦能想见其举止言谈之神彩。他的行草书中,笔法、结字、章法并不复杂、亦不新奇,但是能以气运笔,以势行气,便足以展示个人的性情和风范,在豪迈之中带着感人的温度。

摘自渤海大学教授张俊《胸中怀世界,笔下有乾坤》大书法倡导者张华庆先生印象

 

行草书  王安石  《梅 花》 作品尺寸136×68cm

 

张华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大家,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当代硬笔书坛的领袖人物。我与先生共事多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每次见到他的书法作品总能给人带来暖意,每次听到他的笑声都能感知他的胸怀,每次走到他的身边都能燃起心中的赤热。

华庆先生人文底蕴深厚,为人质朴笃诚,为艺执著坚定。书法人热爱书法,传承书法,可谓人生一大幸事。他多年来力耕书坛, 致力于让亿万人写好汉字,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传承中华文化,践行大书法,十年如一日。如今,中国硬笔书法事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可谓是铁肩担道义,终得灿烂。

华庆先生作为一名艺术家,对于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有著个人独到的见解。他既能沉浸在经典中汲取传统的精华,又时刻关心时代发展前沿,加之平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兴趣爱好,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使他的书法作品古雅娴静而别出机抒,寓意深厚,自成一格。诸多书体中,他尤善行草书,深厚的功底彰显著足够的自信,深情与洒脱皆能在作品中 表现出来。其书风既有雄浑、自然、旷达,亦有典雅、含蓄、高古,是表与质、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如南朝梁刘勰所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形式是内容的表现,艺术作品的外部风貌是由它的内涵决定的,他在形式与内容的创作效果上,笔情墨韵,如有神助。

华庆先生的隶书亦颇具特色,用笔道劲而利落,线条中段饱满,点画多变,虚实相生。结字雄迈而静穆,横向笔画写得短而 紧密,上下高低错落,变化莫测。整幅作品或润如春雨,或烈若秋风,意象生动。因此绝无一般隶书因装饰性太强而产生的做作感。书家对文风和书风的高超技艺把握,使作品拙味与古意并生,展现了元气淋漓的质朴之美。

华庆先生崇尚自然,喜爱交游。他说:“山川广大,万物生意,可增学问、养性灵、足以补斗室之不足。”因此他的作品中藏有广大精微的气象,抖落尘滓,清新而脱俗。黄庭坚云:“学字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笔法也。”华庆先生的书法作品中透露著魏晋名流雅士的风骨,这也体现著他的艺术追求与高 超的审美水平。他为人真诚爽朗,对工作与书法艺术专注执著,精微细腻,观他作书时,看似气定神闲、一派静穆,实则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以他现如今的艺术高度,仍能保持慎终追远,返璞归真,何等可贵。正如郭若虚所言:“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摘自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寇学臣《大笔书盛世,翰墨展风华——张华庆先生的书艺人生》

 

隶书  隶书高文 联  作品尺寸180×97cm

 

华庆先生出身于传承六代的杏林世家,高祖长春、曾祖浦庆、祖父 凤岐均为江南名医。

其父母则为国内知名医学教授、学者。受家庭的影响与熏陶,长期耳濡目染,小学时在父母的指导下临习唐楷、汉隶,显露出与众不同的 艺术潜质。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可谓“少年英发,轩昂超迈。” 此后三十年临池不辍。楷书初学颜欧、王宠诸家,隶书师法张迁、乙瑛,

行书尤喜二王、苏、黄、米及董其昌、王铎诸家。

隶书与行草构成张华庆书法的两极。隶书得《张迁碑》神髓,结体严谨, 却不失趣味,韵味悠长。受伊秉绶影响,结体突出几何结构,饶于建筑美, 而有磐石般的稳固;动静相参,又极具张力与动感。如果说书家的隶书将郑谷口与伊秉绶熔于一炉,而行草则将米与苏熔于一体,以米芾笔挟风涛之势以运苏轼之形,生拙古朴。“枯涩而跌宕,恣纵中又不失内敛。” 他在宋人的行书上用力尤深,得米芾沉着痛快,融苏轼寒食帖神韵,取黄庭坚长枪大戟。其字多取横势,即使竖写,也突出横势。另外他擅长用弧线,在其行草中总有一条显著的弧线。

苏轼:“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 由于生理、气质、性格、阅历、学养的不同,不同书家对五者各有偏重。华庆先生的隶书以筋胜,行草以骨胜,整体看则以气取胜。清代周星莲将书法史作抽象人物画史来看待,为书法史断代,“分门别户”——用 一种不同寻常的人物概括一个时代的书法:“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 人取意,人皆知之。吾谓晋书如仙、唐书如圣,宋书如豪杰。学书者从此分门别户,落笔时方有宗旨。”我以为,华庆先生写出了一种豪杰气。这种气既体现在书法上,也外化于作为硬笔书法事业的领导的践行中。

20年前,在硬笔书坛趋于冷寂,许多硬笔书法家跳槽,毛笔书法家 对硬笔书法不屑之时,作为书法科班出身的他当仁不让,勇于挑起复兴硬笔书法的重任。2006年参观他策划的第一届硬笔书法国展,我便对硬笔书人产生一种敬意,因为从自身经历中感到,小小的一支硬笔其实不轻, 大部分人对于硬笔举轻若重,能将硬笔字写好的人不多,能将硬笔字写得自如的人就更少,进入自由之境——出神入化,达到玄妙就更属凤毛麟角了,因而从事硬笔书法需要毅力,需要激情,更需要眼光。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比毛笔书法家更值得尊重。诸葛亮曰:“勿以善小而不为”, 华庆先生将许多毛笔书法家不屑为之的小事做成了大事业。而他提倡并推动的大书法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他自身也享誉国际。

忘记是哪位诗人的诗:一根银针/掉进山谷/谁听见它的轰鸣/谁就有灵。

如果把硬笔比作一根针,那么最能听见它的轰鸣的就是张华庆。他不光有灵,而且通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一乃通灵。卫夫人曰:“自非 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何谓通灵?通灵即感物,不是艺术家被自然感动,而是艺术家感动自然。换言之,最高的艺术,不光感动观众,

也感动自然。这并非迷信,书法史上不乏其人,李阳冰、苏东坡、黄庭坚、 赵孟頫均有文字记载。万物有灵已为现代科学所证明。华庆先生赴宁波主持大书法展,次日早晨有鸟儿在窗外呼唤他的名字:“张华庆,张华庆!”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万万不会相信。他把此事告诉同道,他们自然也不信。为了一探究竟,几个人携带录像设备在次日早晨提前在其寓所之外埋伏,同一 时间果然鸟声重现。书家不是本地人(距此1200多公里之遥),和这只鸟从来没有打过交道,鸟儿怎么会知道他的名字?若非通灵感物, 将做何解?

华庆先生感动了自然,感动你了么?

摘自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顿子斌

《豪气通灵——张华庆大书法事业管窥》

 

隶书  仰见独立联  作品尺寸180×45cm×2

 

硬笔书法  张泌 《寄人》 作品尺寸21×29.7cm

发布时间:2025-05-07 12:09
阅读:0

编辑:中国诗书画家网

首页    理论观点    书法观察    张华庆大书法艺术 · 学术研究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