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笔法讲明白了!图文并茂,小白也能秒懂!

众所周知,一直存在着各种行业的家族秘技的内部传授现象,中医是如此,造纸造墨是如此,而尤以武术最为典型——今天的武术名门正派依然如此(不是散打之类)。

要想成为一代武林宗师,极少数如张三丰这类人除外,大多数武林高手都是在获得武术秘笈后修炼而成。结果到了唐代末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按照苏东坡的说法,也即颜真卿、柳公权后失传了,于是,秘笈不见,书道中落呢?

笔法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它是基本功,就如同厨师的刀工一样,好坏与否,高下立判。

那么,什么是用笔呢?

用笔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用笔。

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一定时期(甚至长时期)的反复练习,而且要勤于思考,分析运锋铺毫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即不同的用笔方法下,点画线条所产生的形态,从中找出一些艺术规律。

我们常见有些人写字的时间不算很短,有的甚至有好几年了,看其字结构尚可,那是因为长时间的习写变得熟练了,但分析其点画线条却很少有几笔是符合要求的,不是偏锋,就是败笔。

其原因就是没有理解和掌握用笔的艺术规律。唯其如此,赵孟頫才说“用笔千古不易”。

用笔,在整个书法艺术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一书中曾说:“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

总之,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

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此说较生动地介绍了用笔过程中的变化及要领。

现将用笔之法具体归纳如下:

中锋、偏锋

中锋又称正锋。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说为“无非是'笔笔中锋’而已”。

虽强调得过头了点,但也更说明了中锋的重要性,此是书法入门关键的一步。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

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这就从根本上符合书法的艺术要求。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

这在初学书法者中是常见的,而这正是初学者之大忌。

一开始学用偏锋写字,今后则很难写好字,更难入门。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讲偏锋是病态形的线条点画,不能发挥运笔的艺术功能。

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力戒此弊。

那么,对偏锋是否全盘否定呢?在学习书法有了相当基础之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正确掌握了中锋运笔的前提下,在书法作品中偶尔用一、二笔偏锋,可以增加笔画的生动性。

我们在王羲之、张旭、苏东坡、米芾、文征明、赵之谦等书法家的作品中也时常发现。但初学者切勿盲目地乱用此笔法。

藏锋、露锋

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笔锋最后护起来。

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蔡邕曾在《九势》中说:“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具体地讲,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

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只有这样,笔力才倾注字中。另外,藏锋还有二个作用,一是使笔毫铺开以利运笔。

如果不是通过藏锋调正笔锋,那么笔锋就会绞作一团,无法铺展运动。二是使笔锋通过一折而取得动势,即蓄满笔力后在运毫,其原理就象踢足球时脚先要缩一缩,然后在踢出。

打康乐球时枪棒先要缩一缩,再打出去一样,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写字时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

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用露锋的字有生动活泼,挺拔潇洒之感,特别是行草中用的较多。

因此,前人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但初学者切勿乱用出锋,因多用了出锋,就会显得抛筋露骨,单薄枯弱。

所以,初学者还是要在认真掌握藏锋的基础上在学露锋。

逆锋、顺锋

逆锋,就是落笔的笔锋朝运行相反的方向入纸,藏锋就是运用逆锋写出的。如写横画,原来应是顺着笔画向右而写,但用逆锋就是先向左运笔,然后在往右行。

而到结尾收笔时,也是违反右行的方向,向左边收笔。又如写竖画,原来应是自上而下,即落笔后笔锋就应直下,而采用逆锋后就先由下朝上,然后在回锋到上继而向下。

此种方法把笔锋痕迹裹藏在里面,使笔画有含蓄、饱满感,同时也为落笔后的行笔铺毫作好准备。

而露锋起笔,顺笔锋前进,不再折回,或一笔画的最后末端不作回锋,而是顺逆直出,就是顺锋,顺锋有种飘逸流畅感。

但顺锋不可露得太长,这样就会产生轻飘油滑感,要注意分寸。从某种意义上讲,顺锋、逆锋是露锋、藏锋的具体表现。

方笔与圆笔是笔画的二种不同形态,一般来讲以有棱角者为方笔,无棱角者为圆笔。

圆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形成圆润之势,使之不露筋骨,内含浑厚遒劲,即“转以成圆”。

初学者注意学方笔时,切勿将点画写得象刀切似的方整,这样就会变得僵硬。而学圆笔时,切勿将点画写得象鹅卵石似的光滑,这样就会变得油滑。

要了解方笔与圆笔是不同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

另外,初学者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方笔、圆笔在一种字体中没有绝对的区分,既不可能绝对的方笔,也不可能绝对的圆笔,而是以谁为主。

如颜真卿的楷书《勤礼碑》以圆笔为主,但偶尔也用方笔。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以方笔为主,但有时也用圆笔。

学会使用方笔、圆笔的运笔之法,先要对藏锋、露锋有较好的掌握,同时要充分运用腕的转动,因为无论是方笔的折,还是圆笔的转都是依靠腕来带动,切勿用手指拨与挑。

方笔与圆笔是书法线条的基本表现形态,所以初学者要认真学好,打好这个根底后,今后就可根据字姿和字形的不同而交错运用,使字的点画线条,形体构造生动多姿,富有艺术趣味。

但是要注意有机而自然地运用,即要协调,不要机械呆板地生搬硬套。

运笔方向

运笔的方向与五指执笔法密切相关,执笔中的压、钩、格、抵等就控制着左右纵横和最后进退的运动。

笔的纵向运锋,就是指笔锋与纸面成垂直的关系,所有提笔、蹲笔、顿笔都是垂直方向的上下运动。

笔的横向运动,是各种横向的延伸运笔,表现在用笔上就有抢笔、行笔、挫笔、衄笔、翻笔、绞笔等。

概括地讲笔的纵向运动是指提按,而提按要注意轻重相宜,笔的横向运动是指伸展,而伸展要注意粗细变化。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用笔技法

书法中的线条点画都有不同的姿态和形式,要准确而生动地书写出这些线条点画,就要依靠相应的用笔技法。

即把整个运笔过程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万毫齐力,点画优美,线条丰满。

挥毫之际,笔端轻舞,犹如舞者穿梭于细丝与绸缎之间,其锋毫之变化,非一成不变之粗细所能囿。当墨线需细若游丝,则笔尖轻提,仿佛晨露微颤于叶尖,灵动而不失雅致。提与顿,二者相辅相成,犹如日月交替,缺一不可。提笔之妙,常见于横亘之中央,字之转折枢纽,及锋芒毕露之刹那,恰如古人所云:“密不透风,险峻之处,提笔显神通。”然提之要义,在于分寸之间,勿使虚浮过甚,亦不可细弱无力。

至于顿笔,则是当线条欲展其雄浑,点画欲彰其力度之时,腕力沉下,力透纸背,犹如壮士挥锤,一击而石破天惊。收笔之沉稳,转折之遒劲,皆赖顿笔之功,其力之深沉,远超“蹲”之含蓄与“驻”之短暂。提与顿,在书写之河中交织流淌,时而提前引领,时而顿后蓄势,需得和谐共生,方能演绎出千变万化的墨韵篇章。

尤其在行草之域,提按顿挫,更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它们共同编织出点线之间的轻重缓急、粗细变幻,恰似山川起伏,云卷云舒,自然天成。而楷书之中,提顿之态更显分明,横竖之间,首尾皆施提顿之法,犹如梁柱之稳固,根基之扎实。

顿笔之妙,在于能赋予点画以千钧之力,使其坚实如磐,笔力充盈,仿佛金石之音,回响不绝。然过犹不及,若顿之过甚,则恐墨色淤积,成块成团,失却了书法之灵动与飘逸。故而在运用顿笔之时,亦需把握火候,方能恰到好处,尽显书法之魅力。

蹲笔之法,宛若轻舞之蝶,运笔轨迹虽似顿笔之沉稳,却以轻柔之姿,悄然过渡于点画轻重粗细之间。此技法,恰如唐·张怀瓘所云:“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它宛若桥梁,巧妙地连接着笔画的转折与变迁,调节着墨色的流转与转换,赋予书法以生命的律动。

驻笔之际,力量微妙,既非顿之雷霆万钧,亦非蹲之沉稳如山,而是如同溪流轻绕石间,短暂停留,蓄势待发。这一瞬的“稍停”,是上一个笔势的优雅谢幕,亦是下一个笔锋华丽登场的序曲。正如清·蒋和所精妙阐述:“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驻笔,是时间的低语,是力量的凝聚,为即将绽放的笔意铺垫了无限可能。

至于衄笔,则是书法中一股逆流而上的勇气与智慧。它如同江河遇阻,非但不退,反而逆流而上,形成独特的韵律与力量。在钩与点的勾勒间,衄笔以其独特的逆势而上,不仅增添了笔锋与纸面的缠绵悱恻,更使得线条苍劲有力,充满生命力。颜真卿之楷书,尤其是那“鹅头钩”,便是衄笔艺术的典范,一笔一划间,尽显衄笔之魅力,将鹅头之态勾勒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其声,见其形,感其力。

如此蹲笔、驻笔、衄笔,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编织着书法的艺术殿堂,让每一个字,每一幅作品,都跃动着生命的火花,流淌着文化的血脉。

挫笔,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

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的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抢笔,是指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

抢笔与折笔有相似之处,但折笔速度慢,而抢笔是快速的瞬间动作。

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抢”。

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转笔之艺,蕴含双重韵味,其一,与“折笔”并蒂而生,犹若圆舞曲中的轻盈步伐,多为圆笔所钟爱。书写之际,笔锋宛若游龙,左右盘旋,于点画间悠然滑行,一线绵延,间或轻顿,连与断之间,妙在似离非离,缠绵悱恻。正如汉时蔡邕于《九势》中细腻描绘:“转笔之时,宜左右顾盼,勿使笔意孤悬,显露痕迹。”此等运笔,所成线条点画,浑厚而饱满,宛若天成。

其二,转笔又指字间转角之曲径通幽处,以圆转之法,绘就圆润之姿。此际运笔,需灵动而不滞,谨防慢行致臃,犹如溪水绕石,自然流畅。

至于折笔,则与转笔相映成趣,乃方笔之精髓所在。折笔之际,笔锋犹如舞者骤变舞步,自阳面轻盈一跃,翻至阴面,此即“方笔用翻”之妙,棱角分明,尽显刚正之气。折笔之行,宜疾不宜缓,速度较转笔更添几分凌厉,如此方能铸就方劲有力、痛快淋漓之笔势,恰似剑走偏锋,锋芒毕露。

用笔提要

上述所述的诸般运笔之妙技,对于初涉翰墨之林的学子而言,实乃需反复咀嚼、深入骨髓方能领悟其真谛的宝贵财富。故而,心中应存一份耐心与坚韧,明了非一蹴而就之功,而是需历经一番寒彻骨,方能梅花扑鼻香的历程。时常,即便技法之理已了然于胸,落笔之际却难尽其意,笔触难以随心所欲,宛如舞者初登舞台,尚欠那份从容与自如,究其根本,乃是根基未稳,基本功尚待锤炼。

于初学者而言,提、顿、转、折四大笔法,犹如书法殿堂的四大护法,务必倾心以求,勤加修炼。它们不仅是构筑点画线条神韵的基石,更是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此路虽荆棘满布,却也风景独好,唯有勇于闯关,方能领略其中奥妙。

用笔之道,堪称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其要求之严、变化之繁,恰似夜空中繁星点点,既璀璨夺目,又难以尽数。然而,只要心怀敬畏,细心揣摩,定能于纷繁复杂中觅得一丝缕清晰脉络,那便是用笔之法的不二法门。现将要点简述如下,愿诸君执笔之时,能有所悟,有所得。

坚持中锋 画中有线

在书法初涉者的笔下,往往能在起始的一二笔中坚守中锋之韵,宛如晨曦初露,中正而纯净。然而,随着笔锋游走在第三、四乃至八、九笔的广阔天地,提按间的波澜起伏愈发繁复,如同潮水般难以驯服,许多学子便不自觉地让笔锋偏离了正道,滑向了偏锋的歧途,于是,墨色间交织起了用笔的纷扰与迷惘,败笔悄然滋生。

此境之下,唯有根基深厚的用笔基本功,方能成为破局之钥。学习者需怀揣虔诚之心,深入研习那提按顿挫的微妙变化,领略方笔之刚劲与圆笔之温婉,如同探索武学秘籍,每一招式皆需精益求精。

更需铭记,每一笔的起承转合,皆是心灵的独白,不容丝毫含糊。书写之时,应如行云流水,不拖泥带水,让笔锋在纸面轻盈跳跃,却始终不离点画线条的轴心,宛如舞者于舞台中央,旋转腾挪间,始终保持那份优雅与平衡。

如此,方能成就“画中有线”的至高境界,让笔画线条不仅圆浑饱满,力透纸背,更蕴含勃勃生机,跃然纸上,而非那干瘪扁平、了无生气的形态。此乃书法之美,亦是心手相应、物我两忘的艺术真谛。

分解点画 循序渐进

点画之韵,蕴藏八般风华,宛若天地间最精致的笔触舞蹈,即点之灵动、横之稳健、撇之飘逸、捺之铿锵、钩之婉转、挑之轻扬、竖之挺拔、折之婉转,每一形态皆有其独特的书写韵律与视觉盛宴。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不仅是技艺的磨砺,更是心灵的修行。

宜将这八位笔画精灵,化繁为简,或两两相依,或三三成群,编织成学习的阶梯,步步为营,逐一攻克。如此,学习之路便如溪水潺潺,虽缓却深,每一滴落皆成晶莹之珠,映照出进步的光芒。专注于一,精研于点一画之间,而后渐次铺展,竖如松立,撇似风拂,每一笔皆成风景,每一次落墨都是心灵的对话。

反观那些急于求成者,试图将八种点画一网打尽,却如同贪食的孩童,面对满桌佳肴,终因贪心而错失每一份滋味。笔下生风,却难觅其精,八个基本点画,非但未得其一之精髓,反而在纷乱中迷失了方向,此乃欲速则不达之真实写照。

故而,智者当以分解之法,循序渐进,如同攀登山峰,虽路途遥远,但每一步都坚实有力,终能领略顶峰之壮丽。在书法的长河中,让我们以耐心为舟,勤奋为帆,逐一击破,直至那八般点画在笔下生花,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采。

宁慢勿快  切勿多描

运笔之际,宜缓不宜急,尤对初学者而言,更应字字珠玑,步步为营,勿使一划轻浮掠过,勿以速度凌驾于质效之上。慢工出细活,运笔之缓,恰能雕琢笔画至臻境,避免草率敷衍之弊。莫道某些初学者,一味追逐笔端之“气势”,挥毫如飞,却落得粗犷无章,点画支离,恰似前人所讥之“恶札”,徒有其表,失之千里。须知,真正之气势,非单纯速度所能铸就,它蕴含于笔锋之转折、铺毫收锋之精妙,以及气韵生动之和谐,此等境界,非初学者一朝一夕可达。

再者,观碑帖间字体点画,宛若仙子轻舞,美不胜收,而初学者临之,往往难以得其神韵,遂生描摹之心,边写边改,修补再三,只求外形之肖似,忘却了灵魂之契合,久而久之,描改陋习悄然生根,阻碍了技艺之精进。实则,只要运笔之法得当,即便初时难以尽善尽美,亦无需气馁。持之以恒,勤加练习,自能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最终达到形神兼备,宛若天成。

发布时间:2025-05-09 09:27
阅读:0

编辑:中国诗书画家网

首页    理论观点    书法观察    终于有人把笔法讲明白了!图文并茂,小白也能秒懂!

猜你喜欢